这是我个人的第九本书法作品集。其中的大部分作品,是第一次公开亮相,看似近“画”而非“书”,我对这些作品的探索研究,要追溯到三十年之前。
汉字发明伊始,原是传达神的旨意、并记录人们语言和思想的工具,魏晋之际,人们的主体意识觉醒,并开始了艺术的自觉,汉字书写渐渐注入了审美功能,直到行书、草书特别是狂草书的出现,书法已确实兼具了工具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功能,成为人们的艺术欣赏对象,汉代杨雄所说的“书为心画”,才渐渐成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寄托。
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传统书法,其书写性的实用功能正在被高科技手段慢慢替代,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传统文化的复苏是必然趋势,中国书法在脱离了书写的工具性要求后,其审美内涵和审美形式必然发生深刻变化。这是近年来,书法界各种探索求变的社会背景。
这本作品集,就是在此背景下,我专注于书法的艺术性,探索将近三十年之后的艺术结晶——在这里,我更加强调的是书法的视直觉审美,强调了“画”的千姿百态、及其所要表达的“心”的跌宕起伏,而一般书法作品中文字内容的可识性,则被隐藏在“画”面其中了。
我学书法,从楷书入手。青年时曾经以魏碑、隶书见长;五十岁以后,我全力专注于草书;六十岁以后,逐渐形成了我个人风格强烈的方笔草书。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书法,我完成了一般意义上“走进去,打出来”全部过程。
但是,就艺术而言,我觉得这远远不够。唐代孙过庭在《书谱》里说:“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现在,我的年纪已经“近老”,我的技艺是否达到了“通会”呢?我的理解,“通会”要完成的不是技巧,而是“心画”的生动表达,是将传统技法的精华融会贯通后,进一步自由地发挥和创造,达到“唯见神采”的艺术境界。
这本《心画卷》,就是我对自己艺术创作中完全属于“唯见神采”的创新性作品的大胆命名。
熟悉我的朋友,大多知道我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参与了中国书法的主要发展历程,并积极参与了现代派书法的绝大部分活动。若干年来,业界关于现代书法的创新样式层出不穷,比如:水墨、装置、行为和概念艺术等等,但是,我始终坚持着“书法创新不能离开‘书写’的原则”。
我的心画书法,既不是对于传统书法的描摹和再现,也不是常见的缺乏书法根基而对书法的概念化、具象化或者行为化的表现——而是见文生情、因情生意,借助文字或情感所激发的内心触动,以一种内在的生命体验,放笔直去,在用笔、用墨、章法、结构上,都打破了传统书法的束缚,更加突出视直觉的美感,虽然其形式构成别具一格,但其笔法、线条和构成,仍然依靠的是扎扎实实的书法功夫。
这类艺术创作,不仅要有自由的艺术思想,更要在瞬间将这种思想转化为书写形式,这就对书法的线条、结构、章法三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传统书法体现了创作者的技法功底和综合学养,那么创作这一类书法,则在技法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主体意识、情感表达和造型能力等多方面的驾驭能力的要求。
多年实践中,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重视西方格式塔完形美学的构图,借用中国绘画所特有的水墨技法,大量使用汉字源自于天地万物的拟人化表达,每一幅作品的韵律、虚实、黑白各有不同,但是都服从于一个整体追求——作品的审美形式与审美意境的协调统一,亦即艺术上的“寓杂多于整一”这条基本原理(见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汉代杨雄说:“书,心画也”;
现代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书法,是心理力的活的图解”。
两个时隔2000年、分居地球两面的艺术理论家,以他们对书法艺术几乎相同的定义,解开了我在创造这些艺术书法作品时“异质同构”的“力”的交汇组合的奥秘。
的确,真正的艺术创作,是源自艺术家内心深处一瞬间的情感迸发——心理力,这样的创作因为直坦内心而最具感染力;
其次,灵感一旦被激活,艺术家瞬间出现的“心手相应”是既单纯又复杂的,也是不可能完全重复的;
最后,不同心理力的碰撞与偶合,既不可能在同一艺术家的不同时空中重复出现,也不可能在不同的艺术家心中同样出现;
因此,这样创作出来是作品就成了唯一的、不可能完全重复的、具有独特品质和灵魂的艺术品。
以我自己多年来的创作体验而言,我这部分心画书法作品,大多是因为对汉字构造或者诗词歌赋的文意有所感触,或者与朋友进行在交流时,随性挥洒时的偶然之得。这样的创作,随机性极大,灵感稍纵即逝,创作时往往顺手拈来,一挥而就,既没有预先的设计,也没有刻意的追求,多年积累的笔墨功夫,在短暂的兴奋状态下“瞬间完成”,因而成就了这些被朋友叹为“无法模仿”的艺术形态。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生命的最高法则。
每一幅作品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是艺术的最高法则。
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庆幸自己生逢其时,在全力传承书法延绵不断的文脉的同时,还有机会和能力,自由自然地进行我所钟情的艺术创造!
1982年,入道伊始我就提出了书法的“创新”。历经三十年的身体力行,我终于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一个是承接传统的方笔草书;一个是面向未来的心画书法。
2003年,我提出了“汉唐雄风”的艺术理念,预言中国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盛世。目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文化复兴,中国书法的审美内涵必将产生深刻变化!面对中国与世界一体化的交汇与融合,《心画卷》就是我的又一份答卷,留给历史去验证。
是为之序。
党 禺
2 013年9月1日初稿于北京北辰观巢阁。
2013年10月9号再稿于武汉东湖之滨。
2013年11月8日定稿于广州珠江岸边石一堂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